山里娃诗意童年的引路人——“湖南省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获得者李柏霖

2023年3月29日   点击人次: 1804   

李柏霖,女,苗族,中共党员,1996年10月出生。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育学院2017届毕业生。现任怀化市会同县粟裕希望小学语文教师、教导主任。


一、坚定理想,勤学巧干,她是爱岗敬业的奋进者

李柏霖来自于基层党员家庭,爷爷是一位拥有60年党龄的老党员。受爷爷影响,她从小将党和人民装在心里。

初中毕业后,得益于国家教育扶贫政策,她以优异成绩报考了湖南第一师范免费师范生委培计划,立志做一名乡村语文教师,为乡下孩子们带去更好的教育,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大学求学期间,她积极上进,学思互发,知行合一,并于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她多次获得国家级、校级奖学金,被评为校“学习标兵”“三好学生”“优秀干部”“优秀共产党员”。2017年被评为“湖南省高校优秀毕业生”。

毕业后,她不忘来时路,回到家乡为“教育扶贫”事业贡献力量。任教期间,她任劳任怨,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积极从事教研教改。她先后担任班主任、年级组长、教研组长、教导主任等,曾获得县优秀教师、县名师、县嘉奖等荣誉。

她坚持学立德育人,德育为先的理念,坚持学生中心,帮助学生培养兴趣爱好,指导学生多次竞赛获奖。她利用假期休息时间多次赴北京、南京、香港等地游学,学习国内先进教育教学理念,至今听讲座、听课百余场。她还乐于分享,多次受邀到县教师培训中心上课,以专业知识启发更多老师创新工作方法,尤其给分配至农村的新教师打了强心针,鼓励他们扎根乡土、回馈家乡,农村天地广阔、大有可为。

二、关爱学生,创新方法,她是留守儿童的守护人

刚来到粟裕希望小学,李柏霖就发现,这是一个拥有1300多名学生的“大学校”,其中留守儿童占了半数以上。缺少父母的陪伴,他们大多腼腆,不善表达。

在她班上有孩子因父亲罹患癌症而性格暴躁、有孩子因家庭贫困而自卑敏感、更有孩子因父亲坐牢而心存芥蒂……每个孩子似乎都有烦恼和困境,以何种方式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成了摆在她面前的首要问题。

为了成为这群孩子的良师益友,她付出了很多努力。针对孩子们语文基础差、缺乏学习兴趣等问题,她给他们讲故事,在班级进行特色活动:古诗词大会、辩论会、课文表演、编故事比赛等。为了让孩子们学会合作,从伙伴身上得到力量,她把团队游戏带进课堂,搭桥游戏、小组建设比拼、班级文化设计……慢慢地孩子们各方面素质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也越来越亲近她。

在与孩子们的进一步相处中,李柏霖发现只有引导孩子们观察世界、记录生活、表达情感,才能真正了解孩子、走近孩子。她开始带着同学们阅读写作,去到田间地头,看到自然风光,识大千世界,让孩子们能亲近文字和生活,在劳动中,在民风中用笔下的美丽,化解自己的烦恼。在这期间,她想到了将诗歌和文学带给孩子们。

乡村孩子们写作兴趣低基础差,但儿童诗具有篇幅较短、情感饱满、语言童趣等特点,非常契合同学们的审美特点。不止读诗,她更是用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户外游戏、思维训练等)教他们写诗。在她的引导下,孩子们开始大胆创作儿童诗,用文字倾诉内心真挚情感。

三、成立诗社,放飞梦想,她是文学教育的践行者

在李柏霖的诗歌课堂上,孩子们走出校园,奔向田野,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寻找灵感。孩子们变得越来越喜欢语文、越来越喜欢写诗和阅读。一位小诗人说:“我是一棵树,只有叶子陪着我,到了秋天,连叶子也陪不了我了。”

比起学习,父母不在身边的孤独似乎是这个孩子目前更大的困境。在这些纯真的文字里,她走近孩子们的喜怒哀乐,看到孩子们深藏内心角落的情绪和故事。她亲近他们帮助他们,用着自己独特的方式,引导他们创作诗歌、热爱生活、快乐成长。

随着学校里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进来,李柏霖成立了诗社。在近六年的时间里,她带领孩子们写下了1500多首诗歌。2019年上半年,她自掏腰包将这些诗装订成册,命名为《我们的诗》。在更多帮助下,诗集目前已经编到了第五期。

2021年产假结束返岗的她,面对与老公两地分居以及孩子抚养的多重困境,加之学校教导室工作的重担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她的内心产生了动摇,开始考虑是否要调离乡村。有一天,她看到一个学习基础很差的学生在诗里对她写道:“一想到要来学校,我就开心。”她忽然内心一颤。当她看到孩子们大胆地对她说出心里憋着、藏着的那些话;当孩子们因为阅读和写作变得积极;当家长们看见孩子诗句里的真情流露而态度发生变化,热泪盈眶地告诉她:“你是我见过的最好的老师。”她下定决心要一直带这里的孩子们写诗作文。

渐渐地“小诗人”名气越来越大,作品登上了各种刊物。在她的帮助下,孩子们在《神州乡土诗人》《光明日报》《湖南日报》等不同书刊以及平台上发表了作品百余首。诗歌让孩子们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也有了更多的梦想,“想成为一名作家”“想读北大的文科”“想当兵”……在此之前,他们是连县城有几所中学都不知道的孩子,现在有了更大的梦想。

四、照亮内心,开掘资源,她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2022年初以来,李柏霖与孩子和诗的相关故事相继得到新华社、人民日报、央广网、人民网、今日中国、中国教育报、中国国防报等国内多家主流媒体与杂志报道。她的“田野诗班”和教育教学方式得到CCTV13《新闻周刊》栏目白岩松点评报道、湖南卫视《新闻当事人》节目报道。

李柏霖说,“诗歌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但诗歌或许是找到人生答案的一把钥匙。”她的“田野诗班”或许就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同时,她也希望能够把这些更多的资源联合起来,能更好地带孩子们走进文学,另外也希望通过“童诗+”的形式,把更多的美育和文学的教育途径结合起来。

2022年11月,在中国文学盛典·鲁迅文学奖的颁奖典礼上,李柏霖带着孩子们和他们的作品在舞台上亮相,“小诗人”们为获奖大诗人们颁奖。孩子们在这场文学盛典里得到国内著名作家、诗人的认可和鼓励,山里小诗人的潜力和才华也被更多人所见,这是从大山里传出的文学的回响,是文化振兴工作中的优美旋律。

2023年2月18日,在李柏霖的牵线搭桥下,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南省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会同工作站在学校成立,“大诗人”“小诗人”牵手诗歌创作与语言教学。李柏霖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吴投文是有名的诗人和评论家,他被孩子们稚气、纯真、灵气的文字打动。他评价道,我们的语文教育,还是要和文学的教育联系在一起,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育。

通过诗歌写作和相关的活动,孩子们得到了很多鼓励和认可,觉得写作不再是大作家才能做的事情,他们自己原来也可以。他们用诗歌记录了最乐观美好的童年,这些美好的文字甚至也鼓励了很多成年人。从诗歌中看到留守儿童不再是一个仅仅被同情的群体,山里孩子、留守儿童也才华横溢,也能绽放出熠熠星光。

当然,乡村教育的道路依旧任重道远,李柏霖仍在跟着孩子们一起努力前行。她希望,能够通过自身影响到更多的老师,都能够用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影响和带动孩子们。她相信,乡村教育的面貌一定会大有不同。

生活照--湖南省--李柏霖(裁剪).jpg